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 cv. Hangbaizhi; Yuan et Shan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杭白芷主产于浙江杭州、余姚、临海等地;川白芷主产于四川遂宁、绵阳、达县、内江、重庆等地市;禹白芷主产于河南禹县、长葛;祁白芷主产于河北安国、定县等地。
本品为伞形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Fisch. ex Hoffm.) Benth. et Hook. f. ex Franch. et Sav. cv. Hangbaizhi; Yuan et Shan的干燥根。(《中国药典2015》)
主产于浙江杭州、永康等地称“杭白芷”。 浙江产者为“杭白芷”,四川产者谓“川白芷”,河南禹县产者谓“禹白芷”,河北安国产者称“祁白芷”,其中“杭白芷”和“川白芷”的原植物为杭白芷,“禹白芷”和“祁白芷”的原植物为白芷。 杭白芷主产于浙江杭州、余姚、临海等地;川白芷主产于四川遂宁、绵阳、达县、内江、重庆等地市;禹白芷主产于河南禹县、长葛;祁白芷主产于河北安国、定县等地。
根及根茎
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中国药典2015》)
本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中国药典2015》)
辛,温。归胃、大肠、肺经。(《中国药典2015》)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中国药典2015》)
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牙痛,带下,疮疡肿痛。(《中国药典2015》)
3-10g。(《中国药典2015》)
血虚有热及阴虚阳亢头痛者禁服。(《中药大辞典》)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中国药典2015》)
显微鉴别:
本品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圆球形、多角形、椭圆形或盔帽形,直径3-25μm,脐点点状、裂缝状、十字状、三叉状、星状或人字状;复粒多由2-12分粒组成。网纹导管、螺纹导管直径10-85μm。木栓细胞多角形或类长方形,淡黄棕色。油管多已破碎,含淡黄棕色分泌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未0.5g,加乙醚10ml,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白芷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欧前胡素对照品、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乙酸乙酯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中国药典2015》)
1.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2.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3.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4.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5.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6.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7.治诸鱼骨鲠:半夏五两(洗),白芷五两。上二物,捣筛。服方寸匕,则呕出。忌羊肉、饧。(《外台》)
除去杂质, 大小分开, 略浸,润透,切厚片,干燥。(《中国药典2015》)
北药、 怀药、 浙药、 川药
1.《得配本草》:“通窍发汗,除湿散风,退热止痛,排脓生肌。”
2.《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可作面脂。 ”
3.《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可作膏药,面脂,润颜色。”
4.《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痛;能蚀脓。 ”
5.《日华子》:“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凡本网转载作品,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改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Copyright©2018-2020 道地药材网 版权所有
运营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南路96号农业农村部农机总站
电话:010-87385567 备案号:豫ICP备2022000073号-3